谈起中国年之后的工业建设,人们总会提到苏联援华的“个项目”,它们其实并非都来自苏联,如民主德国援建的保定化纤厂项目就名列其中。如果说苏联援华项目是给新中国的工业打基础,那么民主德国的援华项目就颇有些“画龙点睛”的意味——数量不多,但都是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要害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北京的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另一个是郑州的第二砂轮厂,中国人简称为“二砂”,德国人就叫它为“砂”(Schach)。可巧的是,二者居然还殊途同归,前者成了中国有名的“艺术区”,后者变成了号称“郑州的”的“二砂艺术区”。
砂轮,“工业心脏的心脏”(斯大林语)。小到枪管,大到大型舰艇发动机曲轴的磨削加工,没有砂轮的国防工业是不可想象的。“砂轮有啥用?嘿!它可是号称机械工业的‘牙齿’,没有它,大型*工器械根本造不出来,知道枪支与大炮吧?上面的来福线(学名膛线),都是用砂轮精准制出来的!那时候国际形势紧张,间谍都把各国拥有多少砂轮厂,砂轮产量多少进行分析评估,以此作为一个国家*事实力强弱的参考。”年接受《大河报》采访时,是年81岁的砂轮技术高级工程师吴伍琛十分激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磨料磨具工业比较落后,全国仅有一个砂轮厂,还不能生产磨料,只能生产少量的陶瓷磨具。”年,中国唯一能生产陶瓷磨具的是位于沈阳的苏家屯砂轮厂(前身是始建于年的“满洲吴制砥所”,年代初改称“第一砂轮厂”)。当时中国不但大部分砂轮“还依靠进口”,而且“轮船运还来不及,有些用飞机运,有些工厂为了砂轮而停工待料”。
鉴于砂轮在*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府在年“一五”计划启动时就决定上马大型砂轮厂。年4月27日国家计委与民主德国签订了合作协议。最早的筹备处于年5月在武汉成立,数月后因为河南巩县(现巩义市)发现了大储量的铝矾土矿(刚玉磨料的主要原料),又将筹备处移到了郑州市敦睦路56号。年7月27日,国家计委批准厂址定在郑州,起初叫厂,年前后改称“四〇二厂”,最后定名为“第二砂轮厂”,隶属于一机部二局。
年11月,民主德国专家初来郑州援建,此后一共陆续派遣了67位专家,另有随同家属48人。他们为二砂设计了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和2个动力车间。其中最大的一个车间是拥有弧形锯齿式屋顶的27号车间(制造陶瓷砂轮),单厂房建筑面积即达.8平方米,从地表到房顶大梁的空间在16米以上。这些经历过二战的德国专家知道,砂轮厂这样的关键设施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敌方打击的首选目标(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第一批轰炸目标中就有砂轮厂),所以参考战备标准将厂房建得异常坚固。
在当时团结友好的气氛下,民主德国的专家们是真诚而热情的,有时甚至在中国人“改天换地”的豪情感染下有些“热情”过了头。年来华担任民主德国驻华大使馆一秘的霍斯特·布里在回忆那时的气氛时说:“当年,我们几乎都是天真浪漫的狂热分子,总想要直接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就算不能在自己的国家,至少也可以在这里大干一场。”这或许从一个侧面描绘了那时来华德国精英们的精神状态。
在援建华北无线电器材厂时,民主德国人提供了他们所掌握的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援建二砂时他们更进一步,连自己还没有掌握的技术也要提供。建设这样大规模的砂轮厂对中国人来说固然是史无前例的,而对民主德国的专家而言,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从德方内部资料看,当时这些专家也是战战兢兢,边施工,边设计,只不过这种情况不能让对他们崇拜不已的中方人员知道而已。据德方事后统计,由他们提供的装备中有60%都是新组装的——他们国内的工业企业中从未试用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来在年4月2日签订的第一期项目合同中,二砂产量被定为年产砂轮吨。可是这个产量在年7月19日的后续合同中根据中方建议被改成了吨,一下子提升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砂轮厂,不但要满足本国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还准备出口埃及,援助越南。
从一个无法生产磨料的国家一跃而建成世界第二大砂轮厂,或许也只有当年的中国人有这样的气魄。也许正是在这气魄的感染之下,来自民主德国的工程师们也跃跃欲试,要将在故乡无法施展的才华实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可是,这也就为后来出现的种种问题埋下了隐患。
年,正当工厂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掀起了一阵“大炼钢铁”的热潮。据德方记载,有大批的劳动力被抽去炼钢,工地的原材料也经常供应不上了。比如工程需要1万8千吨水泥,才运来了吨,此外还有所需的吨钢材和立方米木材都无法到位。原材料的缺乏导致办公楼的地面拼凑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片。
结果每当德方专家想按照既定设计方案、既定成本施工时,中方施工单位总是倾向于产得“更多”、用得“更省”,甚至不惜为此而更改施工方案。比如有职工用自己试制银坩埚代替原设计中的铂坩埚,把费用从-元一个降到10元一个。更有甚者,刚玉车间原计划建4座德国专家设计的“洋窑”,需要耐火砖20万块、钢材5吨和个工时,造价20万元;而年实际采用的“土马蹄窑”则既不要耐火砖,也不要钢材,仅需60个工时和块红砖,造价只要元(原设计的千分之一),据发明者说能获得相同的产量,同时用煤还更少。
不久之后,一向充裕的人力资源也逐渐吃紧。一方面,由德方精心调教的中方技术骨干,经常被调用到别的项目中;另一方面,年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年上半年,郑州市委不得不同意二砂*委要求派大量员工去“支援农业”的请求,以减轻粮食供应方面的负担。
与苏联援华一样,德方提供的设备和劳务并不是无偿的,它们都会被记入民主德国对华出口之中,需要中方用外贸物资去偿还。年之后,中国*府为了减少贸易欠账,退订了一大批原先向民主德国预定的设备——因为这时的中国已经拿不出农产品去交换。中方的这些措施,对工程造成了极大干扰。
然而,德方负责人一方面着急工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又有些窃喜:工程推进受阻,反而掩盖了德方无力按时提供组装设备的窘境。
由德方负责提供的设备不能到货,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改动产能带来了技术要求的变化。
其二,有一部分设备是民主德国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然后再转运到中国的。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下,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封锁措施甚至比针对苏东国家的更为严格。民主德国这么一倒手,其实发了一笔小财。可是年赫鲁晓夫引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联邦德国等国宣布对民主德国实施经济制裁,导致其供货中断。
其三,也最离谱的,民主德国在合同中承诺提供的加工硼-硅刚玉的机械(Borcarbid-Sinterkorundanlage),民主德国国内根本就生产不了!而且还长期对中方隐瞒真相。
但双方都这样拖下去显然不是办法。按原定计划,二砂应该在年底完工,年初投产。但中国工人和德国专家一起奋斗到年,仍然看不到投产的希望。
这一下就引来了中德双方高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