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首都文化资源,围绕“大戏看北京”的工作要求,着眼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开创首都舞台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努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发展氛围,不断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剧照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京剧《李大钊》剧照
评剧《母亲》剧照
昆曲《红楼梦》剧照
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
舞剧《天路》剧照
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演出
建机制、提实效,
“全链条式”精品创作扶持引导有力有效
北京市以精品创作为核心任务,聚焦选题、排练、演出等创作关键环节,逐步推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机制等*策“组合拳”,全链条扶持精品艺术生产。
抓住创作前端,率先设立首支省(市)级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形成*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运作模式,成为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创新实践。艺术基金始终以“扶持原创、推出精品,不断激发社会文化活力”为目标,紧紧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资助规模每年约1亿元。在资助方向上,突出北京特色,主要聚焦舞台艺术创作,同时兼顾美术、音乐等领域。基金自年设立起,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覆盖范围不断拓宽,推动创作活力持续释放,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6年来,累计资助个项目,资助金额达6.56亿元,累计支持推出余部大型舞台艺术原创作品。
打通关键环节,率先建立公共排练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针对各类艺术团体“排练难、排练贵”的实际问题,坚持“扶持原创、推出精品、加强引导、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宗旨,通过*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体租赁并改造老旧厂房,建立了全国首家剧目排练中心,以优质低价服务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该排练中心是全国第一个以*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的公益性剧目排练服务平台,也是全国首个舞台艺术创作孵化基地。剧目排练中心共有19个功能不同、规模不等的排练厅,更衣室、道具间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能够满足戏曲、话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类型的排练需求;设有小型会议室,具备举办新闻发布、交流展示、讲座沙龙等活动的条件。自年底开放,至年底,剧目排练中心共接待文艺团体家,推动个排练剧目在个剧场成功上演,签订排练使用合同份,排练厅使用间次,被誉为“戏剧界的横店”。
抓好演出终端,率先建立全国首家剧院资源统筹平台——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针对租用剧场成本高、演出票价高、剧场使用不平衡问题,通过*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资源,盘活存量,年均采购各类剧场资源个演出场次,以零场租或低场租方式提供给剧团,打造院团、剧场和观众三方受益的公共服务平台。自年试运行以来,平台累计推出台剧目演出场,被称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今年起,平台被优化提升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通过*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扶持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培育打造体现文旅融合、具有示范引领的演艺新空间、新场景,支持建设整合数字资源、推动品牌传播的线上演艺平台,推动首都文艺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
创新搭建全市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平台,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长效机制,从戏剧创作源头剧本抓起,面向全国开展剧本征集,组织剧本选题策划和深扎采风活动,对重点剧本进行全方位孵化打磨,夯实艺术创作基础,充分激发青年戏剧人才的创造力。其中,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对40部剧本进行孵化,推出9部原创剧目并进行了近场演出;今年启动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已完成余部剧本及大纲的征集工作。
重导向、出精品,
“大戏看北京”舞台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北京市通过全链条扶持*策,在文艺创作扶持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国文化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持续推动“北京有大戏”“到北京看大戏”“看到北京的大戏”。5年来,市属14家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推出新创剧目台。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规划引导。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统筹谋划革命题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北京题材等重点选题,扶持引导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创作具有国家水准、首都标准、北京特点的舞台艺术作品,不断推出讴歌*、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北京市创排的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连续3届摘取中国艺术节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评剧《母亲》、话剧《北京法源寺》、京剧《大宅门》、舞剧《天路》、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话剧《玩家》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京剧《李大钊》、音乐剧《在远方》、话剧《茶馆》等15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作品名单。话剧《涮羊肉》《人间烟火》《抉择》、北京曲剧《太平年》、河北梆子《花雅运河》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剧本扶持工程。经推荐评审,由北京市创作推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话剧《香山之夜》入选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名单,舞剧《五星出东方》导演王舸被提名第十七届文华单项奖(导演奖)候选人,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演员王英会被提名第十七届文华单项奖(表演奖)候选人。
搭平台、树品牌,
演艺之都影响力不断扩大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市场十分活跃。北京建设演艺之都,延伸演艺产业链,形成经典剧目荟萃、国际演艺节展汇集、国际知名大师云集的演艺发展格局。围绕北京市委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工作要求,北京市提出36条具体任务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创作力量、支撑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运营能力6个方面进行安排部署,充分发挥北京演艺资源汇集优势,以剧院为核心,以艺术创作、品牌运营和公益普及为抓手,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打造特色演艺集聚区和演艺群落。年至年,全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近万人次,演出市场实现票房收入超过63亿元。截至今年7月,北京市有家表演艺术团体,依法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个。
展演活动异彩纷呈。搭建各类优秀作品展演平台,领域宽、种类全,大力推动文艺精品走向舞台、走向观众。创立“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圆梦中国·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等活动。创新打造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戏曲文化品牌。举办京剧艺术盛会——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剧场建设成效显著。吉祥戏院时隔多年重张开业,再添首都历史文化品牌;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城市副中心剧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广和剧场恢复重建;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京南艺术中心、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北京歌舞剧院重建,为大戏的生产表演提供有利的环境设施。
当前北京结合城市空间特点,正在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推进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探索。支持剧院融合创新开拓新模式。近年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演艺新业态不断出现,演艺新空间、特色文化空间等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北京市将积极鼓励培育发展演艺新空间,支持剧院开拓除场地租赁外的运营模式,探索与演艺机构合作投资创作、研发产品、开放空间以及开展公益活动,鼓励首秀、首演、首发,培育品牌文化项目,打造文化新地标。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赋予了新时期首都文化建设者光荣的使命和任务,北京市将在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委和市*府的领导下,统筹好首都文化资源,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强化精品意识,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在出*策、搭平台、建机制、树品牌、育人才等方面下功夫,重点聚焦建设“三库”(种子库、剧本库、精品库)、开好“三会”(选题策划会、创作推进会、剧目推介会)、上好“三课”(*策课、业务课、实践课),进一步完善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引导艺术创作者潜心创作、打磨精品,努力推出更多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构筑首都舞台艺术创作新高地,更好地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片由各剧目出品单位提供,文字:马文张鹏刘淑娴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