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即将迎来终期验收。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中山必将交出一份高水平的答卷,书写文化小康的“中山样本”。
开展示范区创建的3年,是中山文化人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的3年,是中山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从普惠型向精品化跃进的3年,也是人民群众公共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3年。
3年来,中山通过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振虎威谱写了一曲雄浑壮丽的公共文化之歌。
中山纪念图书馆夜景图
标准引领
助推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
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以标准化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通过标准固化创新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借助明确的指标规范管理运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项创建任务全面达标落实。根据实施效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文化需求,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的指标进行调整,指标设计更加灵活。
中山市在落实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基础上,在创建期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经费和人才的投入,确保新增建设标准全面落地。
创建期间,中山市共出台42个*策文件,如《中山市人民*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办法(试行)》《中山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形成“1+1+N”公共文化*策体系。同时,制定《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规范》《中山市文化馆服务规范》《中山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等规范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纳入地方标准化体系,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创新实践经验提供了标准导向。
为确保标准落地,创建示范区以来,中山全市公共文化财*支出持续增长,其中年中山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24元,位列广东省第二名。年末,中山全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相比创建前增长60%。目前中山全市共建成镇(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个,行*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个,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平方米,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中山积极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形成示范性标准。
纵横结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末梢向百姓身边延伸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近3年来,中山市以创建为抓手、以共享为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独具中山特色的,包含纵横两种结构的共享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有效扩展了服务阵地和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末梢向百姓身边延伸。
其中,共享型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纵向结构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为总馆,24个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和走近百姓生活的34家“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为服务点,统筹市、镇、村三级公共阅读资源;横向结构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为总馆,联合社会机构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为分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设立的53家“图书馆之友”为服务点。
在图书管理上,中山纪念图书馆总馆、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在不改变原有行*隶属及人事、财*关系的情况下,分别采购图书,按照全市统一文献资源的编目规则,开展图书编目、加工。在人员管理上,全面实行市聘分馆副馆长下派镇(街道)、镇(街道)安排分片专管员下派村(社区)督导的“双派”制度,通过*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13名专业人员作为下派副馆长统筹指导分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实现图书馆总分馆在人才队伍、文献资源、技术平台、阅读活动、业务场馆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共享型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纵向结构以中山市文化馆为总馆、24个镇(街道)文化馆为分馆、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贯通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横向结构以中山市文化馆为总馆,18个依托社会机构主办的主题化、特色化文化休闲场馆所建立的共享文化馆为分馆,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发展设立的“文化馆之友”为服务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文化馆之友”艺术沙龙普及现场
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纵向结构以人为纽带,实行“两员四协同”管理制度,即总馆向分馆派驻组织员、分馆向服务点派驻文化专员的“两员”制度,以及通过市、镇、村三级群文活动、文艺创作、业务培训、数字服务的“四协同”联动,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横向结构以共享为纽带,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共享文化馆和“文化馆之友”体现出分类管理的特点。共享型纵横式总分馆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馆为例,截至年底,文化馆各分馆和服务点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惠民文化活动场次,文化馆总馆辅导镇(街)在省市级的文艺评比中获得了省级奖项8个、市级奖项10个,精准配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81项、活动场。
推广嵌入式服务
提高公共文化可获得性
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大力推广嵌入式服务,将设施、资源、服务、活动嵌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精细化,积极弥补设施薄弱点和空白点。同时,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山市按照“哪里有阅读需求,就建在哪里;哪里风景好,就建在哪里;哪里人流密集,就建在哪里”的嵌入理念,推进一批“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建设,把“中山书房”建设落实到群众最多、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中山共高质量建成各类别自助图书馆93家,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在湾区城市及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中山纪念图书馆—交通银行南新支行“图书馆之友”
中山积极探索,联合社会力量在校园、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建设一批共享阅读空间试点。目前已完成18个建设点,其中有3家单位同时作为广东省“粤书吧”建设试点。共享阅读空间结合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等因素,开展书籍特色化、主题化配置,做到“一空间一特色”。如中山市南方画院将打造以艺术资源为特色的共享阅读空间,中山市金逸电影城有限公司东凤分公司将打造以电影艺术资源为特色的共享阅读空间。
建设嵌入式、休闲式、共享型公共文化新阵地,是中山市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新探索。中山市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在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邻里文化家”。目前全市已开展13个试点建设。“邻里文化家”由邻里自助图书馆、邻里文苑、邻里闲庭3个功能区组成,微设施、自服务、高品质是该服务体系的显著特征,能为小区住户和周边群众提供综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面墙”。
这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凭借小而精、嵌入式布点和网络化布局的设计,通过一个个节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走出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大而全”但点位不多的困境,有效补充和延伸了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解决了中山市图书馆覆盖面不广、时尚感不浓、休闲生活气息不足等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创新项目不断涌现
文化惠民力度和覆盖面大幅提升
10月18日晚,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中山文旅云”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市、镇、村三级文旅资源,发动公办、民办场馆机构共同参与,实现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用户与文旅场所有效互动。市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方式,登录平台查询最新文旅活动信息,预约文化场馆和景区,欣赏数字文旅资源。
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便捷性,打造“中山文旅云”一站式的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