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价值投资是以做实业的视角,以企业所有者的“假想”身份,对一家企业的商业逻辑进行分析与研究,诸如对商业模式、所处行业空间、持续竞争优势这些东西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且分析研究得越深入越好,这是投资的必修课。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怀,即我们毕竟是在股票市场投资,股票市场是与直接做实业有些不同的,而这个“不同”就在于,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企业的商业逻辑,同时还必须对市场逻辑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此,是不是有些“纯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屑或者可以说不愿意公开承认呢?不得而知,但我个人认为,对商业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研究与把握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股票市场的根本逻辑又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要从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那里去寻找,即: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当然,这个短期是多“短”,长期是多“长”,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比如需要以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但是虽然“模糊”,这却是股票市场的一条根本逻辑,而且也已经是被中外股票市场充分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根本逻辑。
从这个根本逻辑中,我们又不难推导出这样一条结论:就短期来讲,市场是无效的,但是就长期来讲,这个市场还是有效的,是能够正确地反应企业的真正内在价值的。细思细想,这也是我们这个市场存在的根基之所在,因为股票市场的一大功能就是对优质资源进行配置,并让市场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尽管这种配置是以“创造性的破坏”为代价的。离开了这一点,我们这个市场也就与*场无异,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了。
那么,想明白了以上市场这一根本逻辑,对于指导我们投资有什么作用吗?
我的体会,可谓帮助大焉,它至少不会让我们在这个市场中乱冲乱撞,迷失选择的方向。
下面略举几点:
1、市场长期的有效性会对某些行业作出市场选择,进而会凸显出某些行业的“行业命相”如何。
我说过,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行业命相是不一样的(“行业命相”这个词也是本人的发明),有的行业命相好,有的行业命相就差,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芒格先生说过,第一条,要到有鱼的地方去捕鱼,第二条,要记住第一条。我觉得芒格这句话,对于我们寻找大牛股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中外股市已经证明,消费、医药行业,以及互联网科技平台类的公司常常是大牛股、长牛股的出没之地,投资者在这些领域不断地寻找,找到大牛股、长牛股的概率就大得多。
2、市场长期的有效性会对一些优秀企业进行市场筛选,进而会彰显其长牛股的特质。
在我的文章与书籍之中,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在长牛股中选择牛股有时也是一种捷径。当然,这一点是针对我们个人投资者说的,而且这种说法也显得十分“业余”,因为大凡价值投资大家、名家们是不屑于这样说的。不过,我认为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来讲,这倒无所谓,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无论是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为什么说在长期牛股之中选择牛股有时也是一条捷径呢?
一者,大凡长牛股并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相反,它是需要多年才能练成的,越是长期大牛股越不远人,只要你做个有心人,终有一天会让你舒舒服服地“上车”的。
二者,市场的这种长期有效性,会慢慢地筛出长牛股、大牛股的特殊品性来。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最为尴尬的问题,即好企业确实是家好企业,但却未必是好股票,因为它总是让你感觉着“估值高”,特别是对于简单地拿市盈率尺子进行机械教条估值的人来说,这种所谓的“高”简直是难以忍受的,所以,很多的投资人可能因此扭头而去,不再作深入研究了。
其实最务实的办法是先研究它为什么“估值高”,比如,是因为单纯的市场概念炒作,还是因为其具备长牛股的特质呢?比如,它是否具备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性?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或者是处于良好的赛道,且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或者是因为有巨大的经济商誉而市场一直给予了一定的估值溢价?或者是因为企业具有良好的文化而竞争对手就是想学也难以复制和超越?总之,对于这些长牛股、大牛股最为正确的态度并不是扭头而去,反而应该进行“每事问”,如此研究一番,或许就能够找出其合理估值的尺子,或者耐心等到市场定价错误的机会(有时我们两三年寻找到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可以了)。
当然,对于那些单纯炒作的,对于虚胖虚高的,我们要坚决远离。
3、市场的这种长期有效性,常常是市场普遍预期的一种直白表达。
对于市场预期这东西,似乎有些做价投的耻于谈起。但是我们做投资,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预期这东西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也不管你是否能够观察到,它就是市场客观存在着的一种东西(当然预期太高了、太疯狂了也会均值回归,这也是市场的一条根本逻辑)。投资有逆向思维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为逆向而逆向,相反,对于市场形成的一致预期反而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市场总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会形成普遍的一致的预期呢?
因为,投资股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投资未来,而由大众参与的市场常常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价值发现”功能,这一点可能又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也不能动不动就嘲笑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还要对市场保持几分敬畏)。比如,今天的市场已经很难对当年的钢铁、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券商等“五朵金花”给予太高的估值了(券商在大牛市到来时还有可能),但是在历史上它们可曾经“红极一时”。有人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家企业再优秀却也是与其时代特征、历史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的,真正具有“历史恒定”性质的企业可以说少之又少。就是我十分钟爱的且给自己带来长期丰厚回报的格力电器,放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的视角来看,哪怕它再优秀,今天想让市场再给它以四五十倍的市盈率估值,可能也仅仅是一种痴想(当然也不排除市场有一定的偏见);相反,一些处于良好赛道,且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消费医药公司市场给予它三四十倍的估值,或许也并不过份。这其间有什么道理吗?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但这就是市场的逻辑之所在!
最近在微博上,我看到有博友转载了一组数据:不算已经退市的股票,目前在我大A股跌幅达到九成的有只,跌幅达到八成的只,跌幅七成的只,跌幅六成的只,跌幅五成的只(数据来源于choice,具体统计日期不详),于是有人感叹,在我大A股“活着都不容易”!与此相对照,我们看到,一些消费、医药类的优秀企业股价近些年却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我大A股当前一个显而易见的生态特点,就是越来越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其中又究竟包含着怎么的市场逻辑呢?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为这种“强者恒强”的一些股票唱赞歌,也并非为一些享有七八十倍市盈率估值的股票而寻找所谓的合理理由,相反,“强者恒强”者之中的一些股票明显地是让人感觉有些泡沫的(较高的估值唯有依靠未来快速的成长去拉平,否则难免遭到估值杀),而“弱者恒弱”之中的一些品种也可能被错杀,更何况我们投资者总是处于某个周期之中,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处在此山中”,所以,适度的审慎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我大A股新股的不断增发,随着未来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特别是未来随着注册制的推行,过往那种齐涨齐跌、“鸡犬升天”的局面或许会成为历史的终结,而这一点,是我们投资者不可不察的。
说到价值投资,我们都知道由格雷厄姆开创的价值投资理论一直是处于进化之中,我将之粗线条地归结为三派:一派是原教旨意义的“拣烟蒂”派,以格雷厄姆为代表,后来的施洛斯将这一派发挥到极致;二是费雪开创的成长股投资派,芒格也当属于这一派;三是综合派,即巴菲特为代表,集上述两派之大成,并吸收其他一些投资大师的思想,进而成为价值投资界的珠穆朗玛峰。对这三派,我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即费雪派似乎有低估之嫌疑,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价值投资的估值公式告诉我们,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注意是“未来”),不会多也不会少,且不要说“烟蒂股”在今天的市场是很难找到理想的标的的,就是我们找到了弯腰拣起来,最终也不过是赚取估值回归的钱;而真正的成长股则可随着其未来赚取现金流的不断增加而其内在价值会不断抬升,所谓的十几倍股、几十倍股、百倍以上股也一定是存在于这片投资丛林之中。当然,我们是不是具有如此的慧眼,则另当别论了。
总之,投资就是选择的艺术,无论我们是研究商业逻辑,还是研究市场逻辑,最终的一点都是归结于“选择”这两个字。“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这句话在股市同样适用。
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