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投资组合管理的艺术新浪财经 [复制链接]

1#

来源:雪球

股市中,我们看到少数优秀的个人投资者长期“单吊”一只极为优秀的投资标的,进而实现了自己的财富自由,这种做法可行不可行呢?实践证明,当然可行,比如,我以前文章、帖子中不止一次提到的投资万科的刘元生,投资片仔癀的王富济,以及长期仅投资茅台一只股票的优秀个人投资者。但是,这种办法对于投资者的个人能力来讲是要求极高的,对人性的“折磨”也是超出常人承受力的。

据我长时间的观察,这些优秀的个人投资者之所以这么做,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聪明的,实际上他们所经历的风雨一点也不比我们普通投资者少(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不眠之夜“独上高楼”,外人恐怕也不得而知),只是长时间的股市风雨“折磨”,让他们顿悟了投资大道,或者是人生阅历的磨练,进而才使他们的投资变得如此“简单”,正所谓不折磨不成佛。

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效仿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就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实事求是一样,做投资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这个实际,必须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这个实际来进行个性化选择。

至于我本人呢,我一向坚持自己的“组合应对”这一投资策略。当然,随着投资时间的延长,我的组合应对策略慢慢变成了“确定性+弹性”组合,或者直白地说,就是“茅台+组合”。至今天,茅台的仓位大致占有75%以上,而其他几个品种则散落其间,其中茅台已经是我当下的非卖品、收藏品,甚至也不排除未来进一步择机集中的可能;而其他几个品种呢,我则有可能根据市场的状况作些调整,或者卖出换股。但总体而言,我依然是一个以年为时间单位的践行者,总体的仓位一直是处于满仓持有状态,并且一年之内也少有交易(非必须不交易)。

对于我的这种组合持有策略,我自认为也是符合自己各方面的实际的,而且也一直是让我自己感觉是十分舒服的状态。——投资时间越长,我越认为让自己处于十分舒服、快乐的状态更为重要,毕竟市场上的钱是赚不完的。

那么,从自己的这种“组合应对”中,是否也能够感受出一种投资组合管理的艺术呢?注意,我是用了“艺术”这个词,我认为还是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的。

一、组合的多元化,可以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至少会不教条

我之所谓的多元化,并非仅仅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的多元化,更主要的是指不同投资品种的多元化。依自己的投资组合为例,其中有相对成熟的未来能够保持一定增长的品种,有高速成长的,也有我视为困境反转的企业。那么,对于这些不同品种的估值就当采取不同的思维范式(所谓因“股”制宜是也)。

我见到,一些初学投资的人(自己也曾经历这个过程),以为拿着简单的PE、PB这样的尺子就可以到处“估一估”,并且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甚至对不同的意见还要“喷一喷”,实际上则容易犯下投资的教条主义。那么,投资到底有没有一种简单的估值标尺,可以到处量一量呢?投资至今,我仍然没有找到这样简单的估值标尺,如果说有的话,自己则认为未来净现流折现模型才是其中的估值的“核秘密”,然而,这一核秘密也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终极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定性上的表达,而在定量上如果真的去拿着计算器去计算,又是犯下了过于书生气的错误。

投资简单吗?简单,因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入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如此而已(我记忆中,段永平先生说过“句号”);投资难吗?难,难就难在我们如何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或者说,是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现金流折现思维模型。

巴菲特这一投资大师曾经告诉过我们这样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你假如这家公司不上市,然后你可以全部买下来,看一看到底值不值。老实说,作为没有什么实业经验的人,将这一点能够悟透并不容易,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个人倒是认为似乎有些明白的感觉,这就是自己经常说的“毛估估”,即我们用不着去精心计算,看一下就当知道他是个胖子还是个瘦子,看一下就能够看出他究竟是潘长江还是姚明的(当然,投资之难是多数情况下,市场不给我们这种一眼定胖瘦的机会)。

这里再略举一个我“自鸣得意”的案例(失败的例子就未必总是例举了啊呵),比如年通策医疗因为高价增发而被市场诟病,因此股价被打压下来,当它的市值80亿以下之时,我就认为有钱就可以买入,因为我毛估估,未来五年实现收益翻倍还是有可能的(当然我也万万没有料到它今天被机构投资者和趋势投资者们一下子干到如此大的市值)。但是当时80亿市值,对应的市盈率也是在50倍左右的,如果简单地拿着PE的这把尺子去量一下,我估计很多的投价派是不敢买入的(本人当时在雪球上“被喷指数”就创下了历史新高)。

那么,几年的时间就捕获一个十倍股仅仅是依靠运气吗?我自己认为,倒不全是,哪怕其中有些运气的成份在。但是这个案例,终于让我打开了估值的新境界,就是无论自己投资什么样的品种(稳定增长、快速成长、困境反转),均要在现金流折现模型思维指导以下,以买下全部企业的思路来展开,如是我们可能就不至于犯下如芒格所说的“锤子思维”般的教条主义错误了。

二、组合的多元化,并不是盲目的分散化,反而是适度分散上的集中

或许有朋友认为,我的投资似乎是“打死也不卖”的那种,其实非也,因为在我的组合之中有非卖品,也有些“利用市场”卖出的品种,而且后者还可能居多些。就是我说的非卖品、收藏品,如果将来其根本的投资逻辑不在了,当然也是需要卖出的,其中的根本意思是,我们在买入一家企业之前,首先要从头脑中将“卖”这个字删去,因为我们投资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时不时地想卖。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的话:个人投资者最终要对自己“狠”一次,这个“狠”,就表现在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在极其优秀的标的上重仓持有,并且一旦找到了,就不需要再作它图,就这样静静地安心地持有下去,进而让自己个人家庭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要知道,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会发现仅有极少数优秀或伟大的生意才值得长期拥有,甚至终身拥有,如果一旦找到了,就要不惧风浪,不畏颠箥,执著地抱牢它们,进而为自己或者代际的财富传承奠定基础。而在我的能力圈和认知范围内,当下茅台就是这种少数伟大的生意之一,这也是自己一直是将茅台作为非卖品、收藏品的原因所在。那么,这种认知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有的吗?非也,这实际上也是有个不断悟道的过程的。

这里我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像茅台这种极其确定性的品种未来是否还能够获得十年十倍的收益吗?显然,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在未来的时间岁月里,如果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比如我说的“三个跑赢”),我认为就满足了,这一点就像我给自己的爱人私下里“吹嘘”的一样,今生今世有茅台一支股票,可保食无忧足矣!有此想法,难道自己还会卖来卖去的吗?当然,不会再想了。

所以,这样问题就来了,假如自己的财务状况不允许自己如此持有,又当如何呢?难道我大A股多家上市公司非茅台不投资吗?当然又不是。实际上资金量小的投资者也完全可以寻找弹性更大的品种,或者等待市场错误定价的重大机会,然后重仓出击,进而实现弹性更大的收益。在这个方面,我记忆中巴菲特也说过这样的话。而我个人的一点实践体会也是,如果自己有能力(注意这是个最根本的前提)寻找到市值更小、成长性更强的品种,投资收益可能会更高。什么叫投资上的实事求是呢?我认为这就是。实际上,这也是自己保持组合中有一些弹性品种的原因所在,当然,这其间也可能是有自己的贪念在作祟。

三、组合的多元化,更有些投资的乐趣在,更有助于自己克服人性弱点。

投资这东东有时并不是单纯为赚钱,有时也有“好玩”的一面,即自己的认知在市场中得到兑现,无疑也有一种成就感(有时赚钱事小,受伤害事大)。特别是我们作为“人科”中的“智人”人种,在进化中是有着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的,而且这种弱点容易在股市中被大大地放大。既然如此,我们作为普通人,有时就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即便“高贵”如茅台这种品种,在其上涨四百几十倍的过程中也有过五年、八年才创新高的“至暗时光”,在这五年、八年里究竟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寂寞地独守,且其乐无穷呢?我想,一定是少数人,是少数“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所以,在投资的道路上为了不让自己如此“憋屈”,也完全可以组合应对,如此始终让自己保持一种快乐、舒服的心态,或许比多赚些钱更为重要。

当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那么有钱了,还对投资依然如此乐此不疲呢?他的回答是,他喜欢看着钱慢慢增长的感觉。呵呵,我们虽然永远无法与大师同日而语了,但“悟股市之道,享投资之乐”一直是我的投资座右铭,我也自认为这才是投资的真要义。

说到这里,我再爆一点个人家庭的“料”,即近日投资组合中的品种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我与爱人私聊时,她说就这几天有多少多少钱给跌没了,不过,话题一转,她说现在倒不在乎了,因为她说反正一时也花不了那么多钱就释然了。我自己呢,则吹嘘说,我倒真正是没有多大感觉,看来我天生就是做投资的材料,呵呵。所以,投资有时也是个人家庭快乐的一部分,这样投资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总之,最后归结到一句话,无论是你“单吊”一只,还是组合应对,说到底是你基于机会成本而做的一种资产配置(如果债券等其他资产收益率高了,也完全可以去配置的)。或者说,无论你是“单吊”一只,还是组合应对,本身就是资产配置的一种能力。其中自然也包括一种管理的艺术,或者是有一种投资的直觉和投资的洞察力的。当然,这种能力与那种频繁地在市场上高抛低吸并不是一个概念。

注:本文仅是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

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