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www.zherpaint.com/m/“夏奥休眠了一座城,冬奥又唤醒了这座城。”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十里钢城”首钢一样,与奥运结下这样的不解之缘。
昨天,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周年。首钢园交出了后冬奥答卷:服贸会、科幻大会落户首钢园,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星光奖”等大型活动40余项在这里举办,多家科技、体育等企业和商户入驻园区,超过万人次参观了首钢滑雪大跳台,刚刚过去的春节,总入园人流量达20.6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嘱咐“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首钢园践行了“可持续”的承诺,不只在赛后,早在冬奥组委入驻“新家”时,在精煤车间和运煤车间改造成“四块冰”时,在滑雪大跳台选址、设计和装配式搭建时,“可持续”的理念早已镌刻在每个细节中,并标定了首钢园“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发展方向。
蓝天白云下,首钢园工业遗存融入永定河畔绿色生态环境,成为北京又一亮丽风景。邓伟摄
停产前的首钢
出圈
“疯狂的烟囱”背后
“在北京,一座停产的钢厂正在用‘疯狂的烟囱’将冬奥会滑雪选手——而非烟雾——送上天空。”年2月7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赞叹首钢的今昔巨变。
“疯狂的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那一天,高耸的冷却塔旁,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迎来了年北京冬奥会在首钢园的首个比赛日。当谷爱凌、杨硕瑞等在空中腾挪跳跃时,已将长枪短炮对准运动员的国内外摄影记者突然发现,极具厚重感的工业冷却塔,成了运动员轻盈身姿的绝佳背景板。于是,“疯狂的烟囱”频频被镜头捕捉,伴随着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和运动员的完美腾空,迅速在全球“出圈”。
德国《明镜周刊》赋予它一个相当“硬核”的名字——“工业迪士尼”,认为“这里正是最适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地方”。《今日美国》评论员文章称,“大跳台设施可能是北京冬奥会的最佳创意”。美国《华盛顿邮报》则描绘了运动员在大跳台起点处能看到的“最超现实的画面”:在正前方,他们可以看到宏伟的北京天际线,一栋栋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在身后,他们可以看到远处峭拔的、褐色的西山。而在他们的左边,可以看到一排充满科幻气息的冷却塔……
这样酷炫的画面太非同寻常,以至于一位美国企业家“挑刺”:“我们也应该在滑雪场旁边建核反应堆。”这位分不清冷却塔与核反应堆的美国人如果知道了事实,不知是否会脸红,因为“疯狂的烟囱”背后,恰恰是中国经济变迁、绿色转型的缩影。
时钟拨回一百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让钢铁成为了紧缺的战略物资,钢材价格暴涨,就连中国当时唯一的钢铁企业——汉冶萍公司也扭亏为盈,连年赢利。北洋政府计划在北方再建一个大厂,几经博弈,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公司成立。同年6月,位于石景山东麓的龙烟公司炼铁厂破土动工,这就是首钢的前身。
炼铁厂规模不大,只有一个炼铁炉,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没能炼出一吨钢铁。后来,又被日军强占。几经更名后,年石景山钢铁厂步入而立之年时,仅累计出产铁30.4万吨,平均一年仅1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从消费性城市转向生产性城市。年,第一份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系统方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建议,北京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石景山钢铁厂,就是首都乃至全国工业的标杆。年,建成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年,正式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首钢”。年,首钢2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首钢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率先实行承包制,为北京工业“打了样”。年,首钢以.7万吨的钢产量,跃居全国首位。
然而,全国第一大钢铁企业的荣光背后,首钢发展与首都发展已隐隐产生了矛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钢铁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早在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及北京的城市性质时,首次没有“经济中心”及描述,提出“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年,石景山环保协会已经尖锐地提出:“要首都还是要首钢?”只是那时的矛盾尚未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直到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8年夏季奥运会。举国欢腾之时,关于首钢去留的讨论愈演愈烈。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拥有8万多职工的首钢从山到海,开始了中国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停产搬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
机器轰鸣的十里钢城,日渐沉寂。年12月19日,首钢石景山厂区最后一座高炉停产。年轻的“老首钢人”刘永亮的工作,仿佛也随之进入了半静止状态。0年进入首钢后,作为调车员,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阻燃服,和运送铁水的火车打交道。首钢搬迁后,因挂念身体不好的父母和年龄尚幼的孩子,20多岁的他选择留守北京,看护设备。“工作清闲了不少。”回忆那段时间的感受,刘永亮回答了记者两个词,“迷茫”“漂浮不定”。每天,他都会想“转型”的问题。
工人如何转型?8.63平方公里的首钢老厂区如何改造、保护与开发?什么样的产业能承载、拉动这样一个区域的发展?几乎成为每个首钢人必须直面的难题。
年,段若非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毕业归国,成为首钢园区的一名规划设计师。最初,他的工作主要是梳理工业遗产,他告诉记者,“拆除还是保留,是当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有人甚至说,拆掉盖房子就完了。
作为老工业城市的生动面孔,工业遗存的风貌保护和再开发利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济转型是“渐进超长期过程”。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煤炭、钢铁向多元经济的转型,至今仍在继续。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街区的复兴,转机源自城市新枢纽的建设。欧洲之星(连接英国、法国、比利时的高速铁路)线路的伦敦站点设在国王十字街区,让这个没落的工业时代“货物枢纽”,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人的枢纽”,并吸引众多科技巨头入驻。
石景山脚下的十里钢城,转型的契机又在哪里?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建投公司”)招商中心副主任苗芳的一句话再准确不过:“夏奥休眠了一座城,冬奥又唤醒了这座城”。
曾经的筒仓和料仓被改造成了冬奥组委办公区。
契机
冬奥组委是第一个入驻客户
段若非清楚地记得,年11月,一个对外保密的消息传来,冬奥组委落户首钢园。那时,作为首建投公司规划设计部的设计师,他正在参与改造西十筒仓项目。
西十筒仓改造早在年就开始了,是首钢园区的第一个改造项目。当时,清闲许久的刘永亮久违地忙活起来,“主要是拆除原先储存煤炭、矿粉的料仓以及设备的钢结构。”
西十筒仓位于老厂区最北边,原本用来存放炼铁原料,有保留完好的16个筒仓、2个大料仓,以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等。
“它的位置很好,紧邻阜石路,与首钢园内其他区域相比,交通比较便利。”段若非解释说,最开始的想法是把它做成一个创意产业园,有点像那种。
想法的落地,离不开政策支持。年3月,首钢老工业区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范围。年5月,首钢老工业区西十筒仓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年度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专项备选项目。
段若非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多年所学终于有机会化为实践,他踌躇满志,又倍感压力,因为筒仓的改造几乎没有先例可循。“全世界只有西班牙人改过筒仓,但是他们的筒仓是储存水泥的,跟咱这矿料筒仓完全不是一个体量。”段若非说,西班牙人的筒仓只改造成了一个设计工作室,但首钢的每个筒仓都有三四十米高。
如此巨大而独特的空间,幸运地迎来了最独特的客户——冬奥组委。
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年冬奥会,冬奥组委正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办公地址。段若非告诉记者,最初,首钢园并非冬奥组委的首选,参与竞选的有几百家。首钢人多少有些忐忑,毕竟,那时的首钢园风貌与今天完全不同。“杂草丛生,索寞乏气”,是桂琳对首钢园最早的印象。那是年11月,桂琳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第一次来到首钢园。
然而,首钢园率先改造的实体项目——西十筒仓中的6个筒仓和1个料仓,最终凭借独特的工业遗存风貌吸引了冬奥组委。
首钢迎来了从“火”到“冰”的“里程碑式事件”,来不及庆祝,段若非和同事们忙着为冬奥组委的新家进行“精装修”。筒仓内部加建钢结构楼板,三十四米高的筒仓,被分隔成6层至7层,让空间具备了更多功能;筒仓壁上镂空雕凿出或圆或方的孔洞,组成富有灵动气息的窗棂;筒仓外壁加装玻璃幕墙,两筒之间新建起景观电梯……最终改造过的筒仓外部保持着原始的工业面貌,内部的现代化装饰焕然一新。
今天,来到首钢园北侧,第一眼很容易被筒仓上错落有致的采光孔洞吸引,实际上,这些孔洞曾是最让设计者头痛的难点。段若非解释,筒仓原本是一个黑洞洞的密闭工业空间,仅依靠筒壁支撑结构,人要入驻办公,必须采光通风。但是,在筒壁上凿洞采光,采的光越多,结构就越脆弱。采光的明亮与结构的稳固如何达到精妙的平衡,设计团队一度争论不休。最终,采取的办法是让孔洞不均匀地分布,比如,朝南区域尽可能多采光,朝北区域以及两个筒仓之间就没必要多采光,因为凿了洞也会被遮挡。
年5月,冬奥组委一期正式入驻首钢园西十筒仓片区的5号、6号筒仓办公,成为落地首钢园区的第一个客户。因夏奥而生的新首钢,再次与冬奥结缘,曾经的“工业锈带”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焕发新颜。
年4月,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在首钢开建,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四个训练场馆,这就是俗称的“四块冰”。
刘永亮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他先是参与了“四块冰”的物业筹备。半年后,听说要招募制冰人员,出于好奇,他填了一份制冰学习报名表,前往首都体育馆学习制冰。曾经的调车员,逐渐成长为园区“技术最全面”的制冰师。
从铁水飞溅的火炉到冰花璀璨的冰场,职业成功转型的刘永亮更多了一份自豪。接受采访时,他穿着中国国家滑雪队赠送的队服笑言:“武大靖他们拿金牌的时候,我特别激动,都是‘熟人’,他们的训练也是我们保障的。”
极限公园冰雪汇
选址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
几乎与“四块冰”同时,三高炉的改造启动了。三高炉是首钢老厂区冶炼体系中最典型的一条生产线。年,它炼出的铁水,使首钢生铁产量增加了一倍。年,它流出的最后一炉铁水,宣告了首钢石景山厂区的停产。现在,这座铭记工业荣光的高炉重新被激活,以博物馆的形式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成为首钢园的一处绝佳观景点。
登上70米的三高炉玻璃观景平台,极目远眺,横跨永定河的新首钢大桥巍然屹立,永定河水碧波荡漾,其下方是正在建设的14平方公里的永定河湿地公园。近处,石景山顶的功碑阁清晰可见,群明湖水波光潋滟,北京冬奥组委所在的西十冬奥广场勾勒出工业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画面。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个巨型冷却塔旁全新建起的首钢滑雪大跳台。
说起大跳台选址首钢园,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规划设计负责人张利不止一次感叹:“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
滑雪大跳台比赛尤为特殊。一般的雪上项目都在山里,而这项运动最青睐的场地是大城市广场。用张利的话说,“他们喜欢搭个临时台子,有点像都市秀场那样,年轻的粉丝喝着啤酒,唱着摇滚,观看比赛。”
年,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雪联开会讨论时,对方提出,希望滑雪大跳台“进军”城市,以便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