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http://www.znlvye.com/已成过去,无论过往一年中,自己和家庭的理财成果如何,都已经是过去时。理财这个事情,其实很有趣,只要还在生活,就无法避免面对新一年的不确定性。过去一两年好,也许会自我膨胀,忘记自己原先的初衷,选择承担更多的风险;过去一两年不好,可能会自我否定,愈发保守而错过本该拥有的机会,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恰好在这个元旦,接触到大卫.F.史文森先生的《非凡的成功》,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投资思路。
书中值得有益接纳的几个原则
外文书籍过往读了一些,但总感觉会在国内水土不服,所以很少直接接受“理论”的东西。但很出乎意料,这本书在顶层设计上,还是很有道理。对于个人投资,书中的几点建议,小陈认为值得思考并有益接纳:
在长期导向下,偏重持有股票、投资组合多元化和对税负敏感——其中税负敏感这个方向,在国内当前的情况,暂不是很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综合考虑投资组合多元化中包含房产,那么房产投资面对相应的税负可能占有大头。而债券、权益类市场中,面对的税负可能相比其波动性来讲,占比略低。在坚持投资组合多元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组合分布在核心资产上,而避免选择非核心的资产类别。核心资产类别包含国内股票、国债、通胀保值债券、国外发达市场股票、新兴市场股票、房地产共6个方向。当然,书中是M国的情形,那么转换到目前国内以A股市场为主的情形,可以加以选择进行对照变换。对于第二点中的多元化组合,还提出了应该结合“个性化的艺术”和考虑“投资期限的影响”。并且提出不同的两种核心资产中,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比如房地产与通胀保值债券这类产品,实际都有一定的“固定收益”外加“对冲通胀”的功能,结合国内目前相当部分的普通家庭,房产已经占到60%~80%的资产构成(尽管只是刚需房),实际上不一定需要很多的对冲通货膨胀的固收类产品配置。而“个性化”的要求,则需要自己有对自己真正的评估认知。有些品种,自己看不懂、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仅仅为了多元化配置而勉强配置,更容易造成相反的结果——发生不合时宜的“高买低卖”,导致最终结果更坏。如果要说人话,就是“只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不必太着急为难自己”。避免业绩追逐,并坚持组合再平衡。这一点,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但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则不一定。这也是年,很多小伙伴在A股市场遭遇大回撤、坐过山车的的原因。比如年第三季度才介入医药、10月追进单日大涨的半导体,虽然都没有很大损失,最多输点时间,但是一直在调整当中看着别人收益满满,大概也很难称得上理想——如果市场没有那么坚挺,那可能结果会更坏。,可以改进什么?
在第三季度末,在市场普遍“杀白马”的状态下,开始尝试接触场内ETF,稍微躲开了单只个股的暴跌风险。这些年开始,指数化投资应该会成为潮流。对于场内ETF,《非凡》一书中认为是一个值得配置的方向,但仍然指出了当前其对应市场中的一些“乱象”——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换手率高、企图发布一些主动管理型的ETF、收费高昂等。
其中前面两项,相信如果不仔细看ETF对应跟踪的指数标的,很难理解。但是第三项,则要清晰得多。场内ETF长期持有的情况下,主要的费用在管理费、托管费上。当前不少的行业ETF,两项之和大概在0.6%/年上,相比其波动当然不值一提——但如果是被动的行业指数,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的成本。如果去对比目前场内可选的一些主流指数ETF,比如ETF,大部分都是0.2%/年(当然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基金公司的产品是0.6%/年)。这一点,对于长期定投、持有跟踪市场波动的策略,必然要严加注意。
另外,从多元化组合考虑,有部分行业相近,比如5GETF、半导体ETF、科技ETF等,之间尽管名字不同,但跟踪的指数涉及的标的可能会有较大的交叉,那么实际上还是无法达成“多元化组合以平滑市场波动”的效果。
年,面对的A股市场,已经有相当部分的板块已经被充分价值挖掘,不存在所谓的“低估”。普遍预期降低的背后,说人话就是“回撤才能带来机会”。因此对于回撤的控制,更有赖于真正执行“越跌越买、越涨越卖”,而不是着急去追那些明星板块。如果参考年曾出现的一些热门板块的阶段调整程度,可以参考行业ETF15%~20%以上的调整幅度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