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www.xftobacco.com/这是尼卡·杜布罗夫斯基(NikaDubrovsky)和大卫·格雷伯(DavidGraeber)合写的“另一种艺术界”系列第三篇文章,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的艺术界如何创造和维护一种等级制的象征秩序,并借波格丹诺夫对“无产文化”的最初构想,试图描绘一种非等级制的、自组织的艺术界。
近来全球反抗运动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对(资本主义)警察国家的一般性反抗”,它的两个主题是摧毁资本主义国家的暴力机器,和破坏纪念碑。纪念碑和博物馆,都是“产生并传播公共意义的机制”,因此破坏纪念碑也是对象征秩序的生产方式的接管,和对公共空间的重组。艺术界和纪念碑的相似处在于,它们都代表了一种“限制着神圣或象征意义的分配”的制度性力量。
两位作者追溯警察制的历史,发现警察的职能最初与维护公共安全无关,而是监视和控制无产者和流动人群,防止他们对有产者造成威胁。资本主义世界的警察的主要工作不是“打击犯罪”,而是强制执行社会管控的法规,维系等级制。艺术界和警察制在某种程度上都维持着一种等级结构。博物馆“把艺术神圣化”,它判断哪些物品值得被奉为神圣,哪些要被排除在外。因此博物馆作为价值金字塔尖的神圣物的存放地,也维系着整个社会等级制的再生产。
那么一种能真正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的艺术界该是什么样?苏联成立之初,波格丹诺夫设想了一种革命性的艺术机构,即“无产文化”:在各个社区建立自组织的艺术团体;发明一种横向的知识再生产方式,打破职业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分界。作为自组织的“无产文化”的基础设施作为游离于学院外的业余的文化机构,成为异见知识分子避难所。它“如此紧密地缝合在社会体内,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拆除它”。
两位作者强调,社会福利起初是社会运动的产物,它并非发源于警察国家,而是被国家收编、管控和限制。他们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社会福利。一种是“警察模式的社会福利”,它用暴力维系着“人造稀缺性的政权”,另一种则是产生于社区互助的“自组织形式的社会福利”,它把人本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
英文原文刊发与e-flux,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