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针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8644.html内卷是近几年来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词,用来形容激烈、恶性的内部竞争,现在这个词似乎有些滥用,好像哪里存在竞争又有人感觉不利于自己时就会时常用内卷来形容当前局面,看来对于内卷的适用范围人们也在内卷啊。
继内卷之后,在‘’键政‘’亚文化圈里,寻求破解内卷局面的‘’入关学‘’也流行了起来。我们必须要搞扩张,要像当年满洲人入关那样,释放内部压力,用中国产品打入世界,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打破西方对经济文化关键领域的主导。
其实,那些所谓的民间思想家们的言论大部分都是一厢情愿,往往只是抓住表面现象,情绪化非常严重。‘’入关‘’了又能怎么样?内部核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只会导致更大范围的竞争,继续‘’卷‘’。
破除内卷的迷思,光听阴谋论可不行,还得去追踪历史中内卷一词的真正来龙去脉,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
‘‘内卷化作为一种现象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AlexanderGoldenweiser提出的,其对应的英文是involution,我们知道,英语里还有个单词evolution,意思是向外部的演化,即进化,那么involution的本意就是向内部的演化。
AlexanderGoldenweiser在考察时注意到,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有一种非常精细的装饰图案,大致看上去感觉非常复杂,然而仔细看却发现这所谓的复杂不过是几种固定模式与图案套路的交替出现,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他把这种艺术领域的单调重复称为内卷化。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liffordGeertz出版了《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正式把内卷化的范围拓展到社会领域,并根据他的调查结果,将内卷化总结为某文化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
最早在汉语语境里提到内卷的,是一位叫黄宗智的历史社会学家,他是一名海归。黄宗智在年出了一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里面提到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出现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资源开发效率,甚至劳动力的产出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他把这种现象叫作内卷。
很显然,黄宗智的这种解读是一种误读,在此后的许多研究中,他反复使用内卷这个词,其实都是误读,导致现在很多国人认为内卷就是僧多粥少导致的内部互相倾轧。
其实语言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误解,但我认为,对内卷的误解是一种无意义的解读,谈不上升华了什么,内卷化现象事关重大,值得深入研究。
通俗一点来说,内卷的本意是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社会文化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精细化发展,内部的复杂化,并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困境。
这和我们理解的内部竞争有很大的区别,通常意义上我们对内卷的理解,可以称之为内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是短期的,毕竟如果持续耗下去谁也受不了。内耗没有赢家,钩心斗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回到内卷本意。随着内卷一词应用范围的扩大,我们身边许多看似正常的现象都可以用内卷来理解。
中国高考就是一种特殊的内卷现象。倒不是说内部竞争如何激烈,而是因为大学入学名额每年都只有那么多,大大少于高考人数,择优录取就成了高考最重要的规则,但由于要照顾特殊地区,高考只能在考试大纲范围里面出题,为了选拔人才,高考题只能钻研大纲里的东西,变得一年比一年怪异。
近些年比较火的微雕也是一种内卷,不论是笔尖上画船,还是头发丝上画一个大象,除了精力与时间的消耗,又为雕塑艺术带来了什么新的启发呢?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艺术罢了。
跟毛利人的装饰艺术一样,西方哥特式建筑也是一种内卷,远远看上去感觉特别精致,感慨当时工匠的水平,但细看建筑的每个部分都逃不出几种套路的重复,这就是一种人为的复杂化,也反映了中世纪西方建筑技术的近乎停滞的发展。
好莱坞的电影也存在内卷,工业化量产的套路式剧情,西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手法,大量资金的投入却很少有变革性的创新,毕竟对于投资商来说,最大降低票房的不确定性才是当务之急。
解决内卷化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创新。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确可以有效规避内耗,但实现真正的平等却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毕竟社会条件摆在那里,生产水平不足,大同社会只能是一个最高理想。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创新前进的动力。只有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用新方法新思路积极探索新的蓝海,敢于挑战旧事物,才能最终摆脱内耗危机与内卷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