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评判一家上市公司的投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我们准备围绕投资的本质写几篇系列文章,今天是开篇。相信读完我们的这一系列文章后,你大概率会对股票投资致富这事很悲观,但是,同时你也会在未来做投资时变地更加理性和谨慎,从而减少自己亏钱的概率和增加赚钱的概率。#价值投资#

你认为投资艺术品、期货、商品房、贵金属等这些东西属于真正的投资行为吗?如果认为是,那么我们就不能把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作为评判投资价值的唯一标准了。但是,在我们鹏风价值研究所看来,评判一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投资此企业后,其剩余寿命里累积能分给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我们鹏风价值研究所把这个折现值定义为“企业内在价值”。

毋庸置疑,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我们唯一能在上市公司这里获得的东西就是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而且还不是全部的自由现金流,因为还有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存在。上市公司分配给股东的股息分红,就是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一部分。

是真的,除了我们持有的股份背后对应的自由现金流,我们在企业这里得不到任何东西,难道你还指望企业破产清算后分一些破铜烂铁或滞销的商品给你吗?!

我们付出真金白银以某个价格买下企业的部分股份成为股东,相当于是一次性投入本金,然后希望在未来收回自己的本金和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如果未来我们打算通过出售股份给其他投资者的方式来收回本金和获得额外回报,我们就得思考未来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我们持有的股份。如果我们打算长期持有,那么就要思考这个企业在其寿命终结前能累计为我们创造多少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只有企业累计给我们分配的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超过我们当初一次性投入的本金,才能保证我们最终不亏钱。

但是,因为我们不确定未来会不会有其他投资者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我们持有的股份,所以,为了保证我们最终投资不亏损,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一不小心成为长期股东后,单单靠着上市公司未来能分配给我们的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也能逐渐收回本金,如果回本后,企业还能继续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那么我们就能赚取更多的投资收益,这个额外的投资收益越多,企业的投资价值就越大!

市场参与者通过集合竞价方式试图形成不断接近企业内在价值的市场价格,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未来的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鱼龙混杂等因素的存在,企业的市场价格跟其真实内在价值的价格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相等的,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企业的市场价格和其内在价值总会有几乎相等的一天,所以,巴菲特才会说出“价值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这样的真知灼见!

因此,投资的本质,或者说投资的核心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测算拟投资企业的“内在价值”。因为市场价格是已知的,而内在价值虽然存在,但他是隐形的,需要投资者去发现。而一旦我们发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在,然后跟价格一对比,自然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企业投资价值的大小了。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准确地测算出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因为未来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出这个企业还能存活多少年,更无法判断出他未来的每一年里能为股东创造多少自由现金流。那怎么办?难道股民注定只能搞投机,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是祈祷会有更傻的投机者用更高的价格来接我们手里的股份吗?

其实存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虽然我们无法测算出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但是只要我们有扎实的基本面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商业洞察力,是可以大概测算出某些企业未来五到十年内、十到二十年内、甚至二十年以上内累计创造出的自由现金流。(之所以是“大概”,是因为人永远无法精准地预测未来,能做到“模糊地正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假如有这样一家企业,他还能存活30年(我们30年后才知道),如果其未来十年内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就差不多等于其现在的市值,那么你现在投资这个公司,最终一定会赚钱,因为回本后的剩余二十年里你分配到的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就是你净赚的。事实上,即便投资后的30年内才能回本,也是划算的,因为我们算的是自由现金流折现后的值。

如果你现在投入1亿元成为一个公司的股东,这1个亿是现在的购买力价值,但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10年后的1亿元可能相当于现在五六千万的购买力价值,30年后的1亿元可能就只有现在不到万的购买力价值了。如果你现在拿这1亿元购买国债和银行理财等稳健型理财产品,三十年下来,你这1亿元最多变成2.4亿元,而三十年后的2.4亿元,大概率不到现在万元的购买力价值。是的,配置稳健型理财产品,注定是无法跑赢真实通货膨胀的。

所以,如果我们投资一个企业,即便需要三十年才能彻底回本,这个投资成果也是超过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至少三十年后当初投入的1亿元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价值没有缩水。

讲到这里,相信我们已经能充分理解为什么大多数长线价值投资者喜欢买护城河很深的消费类股票了,诸如可口可乐、苹果、五粮液、伊利股份、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个股。我相信这些投资高手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买入时并没有准确测算出这些公司余生能为股东创造出多少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肯定知道这些公司在他们买入后还能存活很多年,而且未来给股东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会越来越多,并且确信当时他们的市场价格一定远低于他们的真实内在价值。至于大概需要多少年回本他们才觉得划算,那就看他们的投资期望值了。

事实上,如果你在15年前买入这些公司,即便15年来他们的股价没有任何上涨,单单靠着他们每年给股东的分红,你也早已收回了当初投入的本金,而现在在二级市场卖出股票收回的现金的折现值,也是投资收益的一部分。

经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