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艺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书法的五个好处其中前三个好处让你爱上 [复制链接]

1#

学习书法究竟有哪些好处?可能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人认为,学书法可以修身养性,有的人认为,把字写好看了,觉得自己有面子,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有一手漂亮的字,还可以卖钱。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没错,但对于一个真正喜欢书法的人来说,它会给你带来哪些好处呢?

第一、学习书法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审美,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能看透的,如果我们有了对书法的审美能力之后,看等一切事物都是一个道理。书法中的审美能力存在于哪些地方?一是字形的精美之上,字形好看与否,也是一个人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判断;二是章法之美,章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排兵布阵,排列得好,整个气息就好;三是点画之美,点画是构成字形与章法的基础,点画写得精致,对于字形的美都是有好处的。因此,做到上述几点,人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第二、学习书法可以愉悦心情,继而健康长寿

在古代,人们写字都是用毛笔去写的,他们当中都是一些文人墨客,为什么会出现很多长寿的书法家?这是因为,通过写字,人们能从书法中感受到一个笔画、一个字的精美程度给人带来心情上的愉悦之情,这种愉悦又会从内心深处反弹到人的行为之中,如此反复,会让人的气血活跃,身体也就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长寿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第三、学习书法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常识,书法家在写字时,往往要从执笔、用笔、章法、用墨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构造,而这些构造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重构、设计和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在国学方面,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总结千百年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一次次地“复习”这些知识,让一些名言警句一次次再现,进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第四、学习书法能提升内气

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家都是长寿之人,一两千年前,那时候的人的寿命并不长,一般平均寿命5、60岁,而一些书法家的寿命却有8、90岁。例如秦代的书法家李斯寿命76岁,三国时期钟繇寿命79岁,唐代虞世南寿命80多岁,欧阳询高达84岁,当代书法家的寿命则更长,如启功93岁,林散之91岁,沙孟海93岁,等等。为什么学习书法的人大都能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写字时,把内气与书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气”与“写”达到了完美境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关系,与其它纯粹的动或纯粹的静都是有所区别的。

第五、学习书法能提升人们的思辨能力

书法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具有通辨能力。而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它是把上述两种文化聚合成一个以文字书写来表现思想的图式。当然,书法中的文化既是诗词之美,也是心境之美。书法中的哲学时时处处都在字里行间有所表现,如书法讲究阴阳关系,大小、疏密、方圆、正侧、黑白等等,而这些关系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哲学,我们在写字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能做到这些,既要人的思辨水平,还要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

小编还想说: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书法,许多的家长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书法,那么既然要练习书法,那么家长们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一套文房四宝。那么一套传统的文房四宝包含哪些内容呢?

传统的文房四宝,我们常见的就是“笔、墨、纸、砚”。

根据自己练习的字帖要求,选择自己适合的毛笔材质,一个漂亮的砚台倒上墨汁,一张白净的宣纸,简简单单的文房四宝就准备好了。不过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用砚台的习惯已经不常见了,墨汁也都有现成了,不需要人工一点一滴的磨出来。

不过还有一个物品容易被大家遗忘,那就是镇纸。

镇纸,是指写字作画时,用来压着宣纸的东西,因为要压着东西,所以一般镇纸都比较中,比较常见的形状是长条形的,也叫做镇尺、压尺。因为一方面宣纸的材质大多数比较薄,写字作画时容易移动,另一方面,保存宣纸的时候,习惯于卷起来保存,导致了宣纸铺开的时候不平整。

镇纸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不仅固定住了宣纸,也是宣纸铺平整了,方便作画和写字。

镇纸的形状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长条形,大家都知道,即使是一件简简单单的物品,在民族传统美学的熏陶下,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工艺品。

镇纸的材料,会选择实用的厚重木材,也会选择名贵有实用的木材,也有用金子等金属制作的,当然还有选择名贵玉石的……能工巧匠们或在上面刻字,鼓励学者勤勉苦读,或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寓意着美好平安,或神兽,或雕刻花草,彰显自己的品格,总体而言,一个优秀的镇纸不一定能让你写出一手好字,但一定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镇纸,在练习毛笔字时,是必备的用品。但是,从练习的角度看,不必过于追求镇纸的观赏性,镇纸的功能性才是做重要的。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