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兼具美学与投资价值的艺术品市场,在全球都不太景气的年中,也不可避免的缩水不少。但出乎意料的是,千禧一代不仅活跃在股市与债市,还成为了全球艺术品最大手笔群体。
北京时间5月11日,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联合发布《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ArtBaselandUBSGlobalArtMarketReport)(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约为亿美元,较年下降22%。不同于财富累积多年的婴儿潮(babyboomer)(在美国年至年出生)与Z时代(-出生),年千禧一代(-年出生)高净值藏家为消费最高的群组,其中30%的藏家消费超过万美元(婴儿潮一代相比仅占17%)。
线上平台尤其得高净值收藏家青睐,三大艺术中心仍占主导
尽管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较年下降22%,却依然高于年市场的亿美元的低点。与此同时,年艺术品网上销售额相比年增长一倍,达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网上销售占比由此从年的9%增长至年的25%,同为创纪录,也为艺术市场网上销售份额首次超越一般零售市场。
线上平台尤其得高净值收藏家青睐。
根据此份调查报告,高净值藏家是经常于网上拍卖中购藏艺术品的群体,艺廊与艺术展则是其第二及第三最受青睐的平台。虽然客户来源仍旧以原有客户为主,但经销商类别(包括艺术展网上展厅)的网上销售份额从年的13%上升至年的39%。所有级别的经销商的网上销售都显著增长,其中高端经销商的年增长幅度最大,00万美元以上类别销售额增长47%。社交媒体依旧是艺术市场接触新观众及产生销售额的关键渠道,约有三分之一的藏家在年使用Instagram购买艺术品。
美国、英国及大中华地区三大艺术中心仍占主导地位。而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年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似乎不值一提。
“美国艺术品市场销售额在年下跌24%,降至21.3亿美元,为自年以来最大下跌,但仍比年全球金融危机水平高出76%。”报告称,“美国继续保持其全球最大市场的地位。”
“大中华地区在年的销售额年比下跌12%,降至亿美元,连续三年下跌,但降幅小于其他主要市场。英国同期销售额降至99亿美元,同比下跌22%,为十年来最低水平,却也仍比年高出10%。”报告指出。
瑞银财富管理中国主管、集团董事总经理吕子杰女士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大中华地区已成为与英国并列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公开拍卖市场。我们对中国内地高净值藏家的调查显示,藏家对当地艺廊的忠诚度很高,他们对未来十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表现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
此外,报告还指出,大中华地区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公开拍卖市场,占其销售额的36%。
对中国内地超位高净值藏家的调查也不乏亮点。
调查显示,与中短期相比,82%的中国内地藏家受访者对未来10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最为乐观。虽然75%的受访藏家更喜爱线下购买渠道,但中国内地为亚洲表现最为突出之地,占83%。在中国内地,直接从艺术家处购买的藏家比例也较高,占41%。购买金额超过万美元的中国内地藏家中,年龄介于57-75岁之间占比最高。
而受访的中国内地女性藏家支出高于男性,年前者支出中位数是为14.6万美元。
千禧一代为最大手笔买家
与疫情期间相对节俭与低迷的消费欲望不同,全球艺术品市场对高净值藏家的吸引力却更甚。
在报告受访的藏家中,66%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他们的收藏兴趣,32%的藏家表示这种影响非常强烈。高净值藏家在年将继续活跃于艺术市场,其中多数(57%)计划购藏更多的艺术作品,丰富其收藏。“与此前经济萧条不同,此次虽受疫情影响,高净值藏家仍积极参与艺术市场,一些藏家对艺术品的支持意识在去年间有所提高,66%接受调查的高净值藏家表示,疫情反而增加其收藏的兴趣。”
积极参与全球股市、债的市千禧一代更是活跃在高净值藏家里,成为手笔最大群体。其消费中值为22.8万美元,30%的千禧藏家消费超过万美元,而婴儿潮一代相比仅占17%。
“随着千禧一代在未来全球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鉴于前者更倾向于出售藏品,未来市场的流动性或将增加。”报告预计,“作为主导高端收藏市场的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继承财富后,千禧一代的收藏方式无疑将持续塑造年及以后的全球艺术藏品市场。”
展望未来,ArtsEconomics创办人ClareMcAndrew博士认为,艺术市场在年全球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因艺术行业由大量小型企业构成,他们的生存依靠非必需消费开支、旅游和个人接触。销售额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但危机也为变革和重组提供了动力,最根本的改变来自于数字化策略的应用及线上销售的发展,而到目前为止,艺术行业在这两方面一直落后于其他行业。”
“业界在适应新环境时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韧性,营销市场仍然在平衡网上交易的增长。”ClareMcAndrew补充说,“但不可忽视的是,疫情对艺术行业最令人担忧的影响之一包括就业危机,而这场经济风暴的余波将在年持续。”
(作者:胡天姣编辑:马春园)